当前位置:
首页关于本会总会动态
  • 总会动态
  • 慈溪市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纪实“多元共治激活力 品牌引领筑特色”
    发布时间:2017-11-09 阅读:

    社区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感知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也是直接服务人民群众最前沿的阵地,更是诸多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源头。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在基层的着力点,对于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慈溪市管辖54个社区,从社区建立的类型上看,由原居委会翻牌或合并的纯社区有23个,原村委会与居委会合并建立的社区有17个,撤村建居的社区有14个。 

    2013年以来,慈溪市以“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设施齐全、群众满意”的服务型社区建设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体制,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有序扩大各类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共建单位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途径,促进社区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慈溪市先后获得中国“社区发展奖”、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市等荣誉,50个社区被评为宁波市和谐示范社区,其中4个社区被评为省和谐示范社区,旦苑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虞波、舒苑、桃园江3个社区获得宁波市“十佳品质社区”提名奖,虞波、浒西等6个社区成为全市服务型社区建设“精品示范社区”。 

    今年,慈溪市又启动了市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社区建设工作,在中心城区五街道择优确定虞波、南孙塘等8个社区为实验社区建设单位开展创新实践,力争到年底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样板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规范程序,着力打造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慈溪样板”。 
     

    理顺体制  创新社区治理理念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分工协作。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形成社区“三驾马车”职责明晰、分工协作的自治机制。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1%,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还完善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制度,建立健全下属各类专业委员会,发挥引导居民自治的主体作用。强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职能,积极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 

    “一项制度”,“两张清单”,厘清职责。近年来,慈溪市相继建立了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出台部门工作进社区指导目录及社区依法依规履职和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两张清单”,进一步厘清了市级部门、镇(街道)和社区职责关系,明确了社区工作职责。同时,建立了社区评议市级部门(单位)和居民群众评议社区干部“双评议”制度,推动社区“去行政化”,回归服务职能本位。 
     

    “两大工程” 优化社区服务环境 

    社区用房达标工程保障有场地办事。从2008年开始,慈溪市大力实施社区用房“达标工程”,并连续三年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通过调剂、购买、租赁、新建等方式,着力解决未达到每百户40平方米配置标准的社区用房紧张难题。至今,市、镇(街道)两级累计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落实社区用房28处,面积2.3万余平方米,使一些社区彻底摆脱了“一间破房子、两张烂桌子”和“两年搬三回”的窘境。同时,严格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社区用房配建标准,确保社区用房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至今,已有星光、界牌等12个小区近1万平方米的社区用房建成投用。目前,全市54个社区用房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每个社区建成了集办公、服务、活动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尤其是“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的设立,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居民“最多跑一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社区专职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保障有人办事。社区专职工作者是专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全市组建起了一支326人组成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并建立了职业准入、教育培训、管理考核、保障激励四大机制,大力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向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严把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入口关”,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的标准选好配齐社区专职工作者。建立市、镇(街道)分级培训制度,经常性地开展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发动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社区专职工作者运用专业理念和技能开展社区服务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每两年一次的优秀社区专职工作者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虞波社区严介军、南孙塘社区张洁、浒西社区张黎红、舒苑社区石永芳等4人获得了宁波市社区工作领军人才称号,其中严介军还是全省首批百名社区工作领军人才之一。 
     

    多元共治  激发社区内生活力 

    包片联户,线上线下,网格管理。2010年以来,慈溪市积极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包片联户制度,按照300户左右规模,以居民小区、楼幢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片区网格长,公开亮相,对上管线,对下联片,推动社区专职工作主动下沉网格、服务居民。严格落实走访群众、工作台帐、定期汇报、夜间值班和双休日轮班等制度,确保社区服务管理延伸到每家每户,密切社区与居民的联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2014年,建立了集网上办公、电子台账和居民数据库为一体的市、镇(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居民数据库,推进工作台帐电子化。同时,各社区利用社区服务热线、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使得居民能够随时随地反映诉求,实现社区采集民情和居民反映民情双向互动。 

    社区协商,多元参与,居民自治。2015年以来,慈溪市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居民议事”制度,对居民反映的尚不需要提交居民代表会议的事项,按照小事随说随调,大事召开居民议事会议民主协商解决的原则,广泛吸纳“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干部、社区社会组织、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各社区遵照议题征集、分类理事、民主议事、交办议题、组织实施、公开结果等“居民议事六步法”,成功解决了一大批居民反响强烈的诸如小区停车、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社区治理难题,有力推动了实事在基层落实、矛盾在基层化解、自治机制在基层完善。比如开发社区吉祥新村四区就居民反映的如何解决公共绿化地变成私人菜地的问题,通过居民民主讨论,共同商议解决方案,成功使小区“臭菜地”华丽转变为健身路径,改善了小区环境,融洽了邻里关系。另外,旦苑、城北、曙光、虞波等社区还结合实际推出“业主委员会+社工、义工、物业”、“民生顾问团”、“专家调解组”、“楼道自治”等小区自治模式,有效拓展了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小组长、楼道长、热心居民等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双联一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慈溪市建立了市领导联系社区、部门结对联系社区、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的“双联一进”制度,有效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30余名市领导、80余个市级部门(单位)、1万余名在职党员,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资金、设备、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开展共建活动4100余次,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9.7万余人次,全市上下营造了共驻共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社联动,互惠融合,协调发展。慈溪市积极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目前,各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正在悄然兴起,文体型、自治型、公益型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活跃在社区,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各项服务活动。像虞波社区“隔壁大娘助老社”的傅利民、桃园江社区“老陈工作室”的陈荣华这样的“草根领袖”层出不穷,发挥了别样的精彩。舒苑社区正在积极争创宁波市社会工作示范基地,浒西社区的“鲁冰花——单亲妈妈关爱项目”获得了宁波市社区社会工作项目资助,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逐步渗透进社区治理和服务领域。 
     

    特色品牌  彰显社区服务魅力 

    2013年以来,慈溪市在宁波大市首创“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建设模式,引导社区培育一批充分体现居民服务需求,展现社区服务优势特色,具有较强的示范、导向和推广作用的社区服务项目。各社区围绕居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推出了社区便民服务、文化体育、社区教育、社区自治或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流动人口等特定群体的保障服务项目,并建立了社区、居民、志愿服务团队、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共建单位、服务商家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共享。 

    团圈社区的“爱在夕阳红”、虞家路社区的“优+爱心服务”都将老年人作为重点关爱对象,提供周到的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海莫社区的“七彩假日安心家园”、蔡家社区“四点钟乐园”,则是解决了不少双职工父母工作时段无暇顾及孩子的难题;也有不少社区将目光投向新市民,东山社区致力于打造“新老市民一家亲”,平王社区“温馨家园”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维权、劳动保障、教育培训、计划生育、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社区文化的发展也是一大亮点,桃园江社区“国学明德文化润心”立足于学习传播国学等传统文化,增进居民沟通,加强文化认同。群丰社区发扬了社区剪纸文化,打造了一支社区民间剪纸特色队伍。此外,还有一些便民服务、志愿服务项目各具特色,有效解决了社区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南孙塘社区的“幸福驿站”成为了市内外单身男女婚恋交友的一块牌子,由20余名社区热心居民组成的红娘团,周周有例会,季季有活动,年年开展大型交友联谊,已帮助近20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获得宁波市百位公益红娘,慈溪市十佳红娘的称号。 

    通过特色服务品牌建设,不仅使社区党员、居民和辖区共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广大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得到了有效解决,广大社区居民的互助风尚明显提升,社区凝聚力和融合度进一步增强。据初步统计,51个品牌项目吸纳合作单位260余家、参与人员1.6万余人,受惠群众20万余人。不少社区通过品牌项目的实施,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区社会组织并在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1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获得了市本级或宁波市级的公益创投资助。